发布时间:2019-04-28 浏览次数:1455 作者:
一、融合:从校长、教师到校园文化
第一阶段,“文化共存”,国际教育和国内教育泾渭分明,好比“鸡鸭同笼”;
第二阶段,“文化共生”,中外学生互动、中外老师互培,相互学习,做更好的自己, 好比“盖浇饭”;
第三阶段,进入课程的融合互补,才能称为“文化融合”阶段。
在漫长的磨合过程中,好在中外同行始终有共同的目标,也能随时找到共同关注的焦点。“我这几年看到,中外在对话过程当中,两方无论有什么矛盾,无论觉得对方多么‘荒唐’,‘中西融合’的目标是始终一致的。”
如今,在卢校长工作的协和集团,已经探索出比较成熟的中外校长合作管理模式。“中外校长共治”的声名渐响,她常被记者问道:“中外校长一样大吗?产生矛盾的话,到底听谁的?”
她反问:“你们家爸爸妈妈谁大?”
确实,每对父母在处理家庭事务时,扮演的角色都不同,他们平等合作、有商有量,以同一个声音管理家庭,共同为孩子们营造好的成长环境。
中外校长也一样。他们互相之间文化背景与专业经历不同,但经过充分的沟通,可以用平衡好的声音来与家长、学生、老师互动。从顶层设计开始融合,以共同的目标引领,让中外教师各展所长。
在中外教师合作教学中,中外教师体现出不同的优点,中方教师擅长整班管理和竞争性教学策略的优势非常明显。
比如,七八岁的孩子刚上完体育课,脑袋上还冒着热气,接下来就要上数学课了。外教老师说:“Tom请你安静,Jeffery请把书拿出来,Alice快坐好。”等他们消停下来,半节课过去了。而中国老师可能一言不发,摆弄一下白板上代表小组竞赛的彩色小磁块,两分钟之内全班学生都准备好上课了。
说到校园文化中的中西融合,卢校长认为,往往体现在各种细节的经营中。但文化还不止于此,更重要的是软性文化,是人与人之间的息息相通。“如果校长常常在员工大会上“一言堂”,又怎能要求老师与学生相处会平等互动呢?我们学校很少开全员教工大会,大多是‘工作坊’模式的专业发展。”
二、融合的关键是“平衡点”
小学阶段,分科教育和跨学科综合探究的课程,基本平衡。既要保证中国教育学科基础扎实的优点,也要为国际教育中“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的探究”留出足够的空间。
初高中阶段,学校则通过尽可能提供多元的选择,来满足孩子个性化发展。例如,初中阶段的音乐戏剧课,开设前台表演课,也开设道具灯光和服饰化妆等幕后课。劳技课程中,有木工,有园艺,也有LED灯制作等。
“国外的动手实践教育,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。”她在英国学校曾经看到学校操场上停着一辆破车子,给孩子拆卸。老师引导学生:当开车时碰到故障,可能是哪个部件出了问题?”
“数学是我们的强项。但并不是说对方无可借鉴。同样年级的数学考卷,我们是一张A3纸正反面,计算题、填空题、以及高度凝练过的‘没有废话’的应用题。而国际数学考卷,则可能是厚厚一叠的纸,文字很多,描述的都是现实问题,问怎么解决,有图形比较,数据采集,趋势分析等——生活的真实感更强。”
这几年,对中国教育的关注度正在升温。卢校长回忆,在最近一次国际课程的年会中,500多名参与者中国人不过个位数,而几乎所有的发言报告中都提到中国教育和中国市场。
“当我们的教育真正和国际接轨的那天,不仅有中国学生踌躇满志地飞去国外,也有大量的西方学生来中国接受‘最好的教育’”